肛门的正常结构主要包括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肛管、齿状线以及周围的血管和神经组织等。这些结构共同维持排便功能并保护直肠末端。
1、肛门内括约肌
由直肠末端的环状平滑肌增厚形成,属于自主神经支配的不随意肌。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肛管静息压力,防止粪便和气体无意识漏出。该肌肉在排便时会反射性松弛,帮助排出内容物。
2、肛门外括约肌
围绕在肛门内括约肌外周的横纹肌,分为皮下部、浅部和深部三个部分。受意识控制可主动收缩,能短暂阻止排便,在咳嗽、打喷嚏时通过反射收缩防止失禁。其与耻骨直肠肌共同构成肛直肠环。
3、肛管
长约3-4厘米的管状结构,上接直肠下段,下至肛缘。黏膜层形成6-10条纵行皱襞(肛柱),相邻肛柱下端通过半月形皱襞相连形成肛瓣,构成开口向上的隐窝。肛管壁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对痛觉敏感。
4、齿状线
位于肛管中部的锯齿状环形线,是胚胎时期内外胚层的分界线。线上为柱状上皮,线下为复层扁平上皮;线上区静脉回流至门静脉,线下区至体循环;线上区受自主神经支配,线下区受躯体神经支配。
5、血管神经
肛门血供来自直肠下动脉和肛动脉,静脉形成痔静脉丛。神经支配包括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阴部神经分支,负责调节括约肌运动和传递感觉。肛周皮肤富含触觉小体和游离神经末梢。
保持肛门健康需注意饮食均衡、保持规律排便习惯。若出现出血、疼痛或肿块等异常表现,建议及时到普外科或肛肠科就诊,避免用力擦拭或使用刺激性清洁剂。日常清洁建议使用温水坐浴,避免局部皮肤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