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可能对肠道菌群造成菌群失衡、致病菌感染风险增加、长期代谢影响等危害,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1、菌群失衡
抗生素通过抑制或杀灭细菌发挥作用,但可能无差别攻击肠道内的有益菌。例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减少,导致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可能引发腹胀、腹泻等不适。
2、致病菌过度繁殖
当有益菌数量减少时,耐药性较强的致病菌(如艰难梭菌)可能趁机增殖。这类致病菌产生的毒素可损伤肠黏膜,严重时可能诱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或伪膜性肠炎,表现为水样便、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3、长期代谢影响
肠道菌群参与维生素合成、胆汁酸代谢等重要生理过程。长期或频繁使用抗生素可能干扰这些代谢途径,增加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风险。研究显示儿童时期过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发育。
使用抗生素期间可遵医嘱补充益生菌或酸奶等含活性菌的食物,但需与服药间隔2小时以上。避免自行购买或随意延长抗生素使用周期,治疗结束后可通过膳食纤维、发酵食品等帮助菌群恢复。若出现严重腹泻、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