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预防中暑需通过科学防护措施降低高温对身体的影响。通常可通过保持水分充足、避免高温环境、适当穿着、合理饮食以及避免剧烈运动等方式进行有效预防。
1、保持水分充足
夏季出汗量增加易导致脱水,建议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毫升。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补充流失的钠、钾元素,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外出时可随身携带水壶定时补充,但需避免饮用含酒精或高糖饮料,这类饮品可能加速水分流失。
2、避免高温环境
尽量避开10点至16点的强日照时段外出,若需户外作业应每30分钟至阴凉处休息。使用遮阳伞、遮阳帽等物理防晒工具,室内可通过空调、风扇等设备维持26-28℃的适宜温度。需特别注意密闭车厢内温度可在15分钟内升至50℃,切勿将儿童或宠物单独留置车内。
3、适当穿着防护
选择棉、麻等透气性好的浅色衣物,宽松剪裁有助于空气流通散热。佩戴宽檐帽或使用防紫外线太阳镜可减少头部受热,建议选用UPF50+的防晒衣进行户外防护,同时注意及时更换被汗水浸湿的衣物。
4、合理调节饮食
增加西瓜、黄瓜等含水量高的蔬果摄入,适量补充富含钾元素的香蕉、菠菜等食物。避免食用油炸、辛辣等加重代谢负担的食物,可饮用绿豆汤、薄荷茶等具有清热解暑作用的饮品。高温作业者可提前服用仁丹等防暑药品,但藿香正气类药物需遵医嘱使用。
5、控制运动强度
夏季运动应选择清晨或傍晚时段,将运动强度降低至日常的70%-80%,心率控制在(170-年龄)次/分钟以下。运动过程中若出现头晕、乏力等先兆中暑症状,需立即停止活动并转移至阴凉处。重体力劳动者建议实行轮班制,保证每2小时有15分钟休息时间。
出现口渴、头晕等早期中暑症状时,需立即转移至阴凉处并解开衣物散热。建议随身携带清凉油、风油精等应急物品,慢性病患者及老年人应加强体温监测。长期户外工作者可定期进行耐热训练,逐步提高机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但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