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症状表现主要包括贫血、出血倾向、反复感染、肝脾肿大以及心脏相关症状。患者具体表现可能因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差异,需结合临床检查明确诊断。
1、贫血
由于红细胞生成减少,患者常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活动后可能出现心悸气促。长期贫血可能导致指甲变薄、毛发干枯等体征,严重时可引发贫血性心脏病。
2、出血倾向
血小板减少会导致皮肤黏膜出血,表现为四肢散在出血点、鼻衄或牙龈渗血。女性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部分患者会有结膜出血,极重型病例可能发生颅内出血等危急情况。
3、反复感染
中性粒细胞减少使免疫力下降,患者容易发生口腔溃疡、呼吸道感染,严重时可出现败血症。感染部位常伴发热,体温可达38.5℃以上,抗生素治疗效果可能欠佳。
4、肝脾肿大
约10-20%患者可能出现轻度肝脾肿大,通常无触痛。这种情况更多见于儿童患者或病程较长的病例,需注意与骨髓纤维化等疾病鉴别。
5、心脏症状
长期贫血导致心脏代偿性扩大,可能出现心动过速、心前区不适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下肢水肿、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心功能不全表现,心电图可能显示ST-T改变。
该病症状呈渐进性发展,早期可能仅表现为疲劳等非特异性症状。建议出现不明原因出血、持续发热或进行性贫血的患者及时就诊,通过血常规、骨髓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确诊后需严格遵循血液科医师治疗方案,避免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定期监测血象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