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其主要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1、急性乙型肝炎
患者在感染早期可能出现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同时常伴有食欲明显下降、厌油腻食物等消化道反应。约1周后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呈浓茶色,大便颜色变浅,部分患者伴有肝区隐痛或触痛,血清胆红素可升高至正常值5倍以上。
2、慢性乙型肝炎
患者主要表现为长期持续性乏力,尤其在活动后加重。可能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部分患者会有肝区钝痛或压迫感。体征方面可见蜘蛛痣、肝掌,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转氨酶持续或反复升高,肝脏超声可能提示实质回声增粗。
3、重症肝炎表现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表现为严重黄疸、凝血功能异常(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意识障碍(肝性脑病)等症状。此类患者可能出现腹水、下肢水肿等体征,实验室检查显示总胆红素超过正常值10倍,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乙肝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建议患者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到感染科就诊。健康人群应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建立免疫保护,慢性乙肝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载量和肝脏超声。抗病毒治疗需严格遵循《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