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可通过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以及避免诱发因素等专业医疗手段进行治疗。具体方案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病因制定,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干预。
1、抗组胺药物
作为首选治疗方案,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片、氯雷他定片、依巴斯汀片等,可通过阻断组胺H1受体减轻风团和瘙痒。对于常规剂量效果不佳者,医生可能建议增加剂量或联合用药,但需警惕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
2、糖皮质激素
急性重症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患者,可短期使用泼尼松片、地塞米松注射液等药物。这类药物能快速抑制炎症反应,但疗程通常不超过7天,长期使用可能引发骨质疏松、血糖升高等并发症。
3、免疫抑制剂
慢性难治性荨麻疹可考虑环孢素软胶囊、他克莫司胶囊等药物。此类药物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功能抑制免疫反应,使用时需严格监测肝肾功能,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肾功能异常等。
4、生物制剂
针对IgE介导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奥马珠单抗注射液可特异性结合游离IgE,显著降低复发频率。该疗法适用于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需在具备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
5、避免诱发因素
明确过敏原者应规避海鲜、花粉等致敏物质,寒冷性荨麻疹需注意保暖,胆碱能性荨麻疹应避免剧烈运动。同时建议记录症状日记,帮助识别潜在诱因。
荨麻疹患者日常需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搔抓刺激皮肤。急性发作伴呼吸困难、腹痛等症状时,应立即急诊处理。治疗期间应遵医嘱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案,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中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