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多壮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血液内科

血小板减少可能由哪些疾病引发

血小板减少可能由哪些疾病引发

血小板减少可能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脾功能亢进以及感染性疾病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该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血小板导致数量下降。患者可能伴随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症状。一般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等药物提升血小板水平。

2、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会影响血小板生成,常伴有贫血、反复感染等症状。治疗时可能需要环孢素软胶囊、司坦唑醇片等免疫调节药物,严重者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3、白血病

恶性血液病会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可能伴随发热、淋巴结肿大等表现。临床常用注射用阿糖胞苷、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注射用盐酸柔红霉素等化疗药物控制病情。

4、脾功能亢进

脾脏异常增大会加速破坏血小板,常见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等疾病。部分患者需接受脾切除术,或使用利可君片、氨肽素片等升血小板药物治疗。

5、感染性疾病

HIV、肝炎病毒等病原体可能损伤骨髓或诱发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减少。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抗病毒治疗,如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恩替卡韦片等药物。

若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瘀点、反复鼻出血或血尿等症状,建议及时到血液科就诊,完善骨髓穿刺、血小板抗体检测等检查。确诊后需严格遵循医嘱治疗,避免擅自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

常见药品

药企列表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