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宇飞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感染科

血吸虫病如何通过水源传播

血吸虫病如何通过水源传播

血吸虫病主要通过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源传播,接触疫水是感染的主要途径。其传播过程涉及虫卵入水、中间宿主钉螺的存在、尾蚴释放等多个环节。

1、虫卵污染水源

患者或保虫宿主的粪便中含有血吸虫虫卵,若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入水体,虫卵在适宜水温下孵化为毛蚴。每克粪便中可含数百个虫卵,在28℃水温中约10小时即可孵化。

2、钉螺滋生繁殖

钉螺是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主要栖息在缓流河滩、灌溉沟渠等区域。单个感染性钉螺每天可释放数千条尾蚴,这些螺类的存在使水体成为持续污染源。

3、皮肤接触疫水

尾蚴具有主动钻穿能力,可在10秒内穿透人体皮肤。洗衣、捕鱼等生产生活接触时,尾蚴经皮肤黏膜侵入人体,完成宿主转换。实验数据显示,接触疫水0.1平方米皮肤面积即存在感染风险。

4、饮用水源污染

尾蚴可悬浮在水体表面以下2cm处,直接饮用生水时,尾蚴可能经口腔黏膜侵入。在流行区,约15%的感染病例与饮用未煮沸河水有关。

5、洪涝扩大传播

水位上涨导致钉螺扩散,2016年鄱阳湖洪灾后钉螺面积扩大23%。洪涝期间人群接触疫水概率增加3-5倍,易引发暴发流行。

预防血吸虫病需做好粪便管理、使用安全水源,接触可疑水体时应穿戴防护装备。疫区居民应每年接受血清学筛查,接触疫水后出现发热、肝区疼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进行病原学检查。水利工程实施时应同步开展灭螺工作,阻断传播链。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

常见药品

药企列表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