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通常需要采取控制血糖水平、定期监测指标、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规律运动、定期筛查并发症以及药物干预等措施。这些方法需综合运用,并长期坚持才能有效降低风险。
1、控制血糖水平
将空腹血糖维持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0.0mmol/L。建议每3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值在7%以下。对于病程较长或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目标值可适当放宽至8%,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
2、定期监测指标
每日使用血糖仪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记录波动情况。每半年检查血脂四项、尿微量白蛋白,每年进行眼底照相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合并高血压者需每日监测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3、调整饮食结构
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总热量的45%-60%,优先选择燕麦、荞麦等低升糖指数食物。蛋白质摄入量按1.0-1.2g/kg标准体重计算,多选择鱼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膳食纤维摄入量应达25-30g/天,可通过增加蔬菜、菌菇类食物补充。
4、保持规律运动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运动时心率控制在(170-年龄)次/分钟。建议在餐后1小时开始运动,配合每周2次抗阻训练,注意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发生。
5、定期筛查并发症
每年进行1次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和下肢动脉超声。出现视物模糊、泡沫尿、四肢麻木等症状时应立即就诊。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半年进行口腔检查,预防牙周病发生。
6、药物干预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降糖药物,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等口服药需注意服用时间。胰岛素治疗者应掌握正确的注射部位轮换方法。合并高血压或高脂血症时需配合使用降压药、他汀类药物。
血糖高患者需每3个月到内分泌科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特别注意足部护理,每日检查双足皮肤状况,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袜和宽松鞋子。建议随身携带含糖食品预防低血糖,出现心悸、大汗等低血糖症状时立即进食15g碳水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