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可能是生理性黄疸、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或感染、胆道闭锁等病理因素所致,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若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或程度较重,建议及时就诊明确病因。
1、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能力较弱,红细胞寿命较短,导致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皮肤黄染,7-10天逐渐消退。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可通过增加喂养促进排泄,多晒太阳有助于缓解。
2、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
ABO或Rh血型不合可能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生成过多。患儿除黄疸外,可能出现贫血、肝脾肿大,严重者会引起胆红素脑病。需通过蓝光照射降低胆红素,必要时进行换血治疗,常用药物包括人血白蛋白、苯巴比妥片等。
3、感染或胆道闭锁
新生儿败血症、肝炎等感染性疾病会抑制肝酶活性,影响胆红素代谢。胆道闭锁患儿大便呈陶土色,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需通过肝门空肠吻合术治疗。细菌感染时需使用头孢曲松钠注射剂、阿莫西林颗粒等抗生素,巨细胞病毒感染需更昔洛韦治疗。
若新生儿黄疸持续超过2周,伴有嗜睡、拒奶、抽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进行经皮胆红素测定、血常规等检查。家长应注意观察黄疸范围是否扩散至四肢,避免自行使用茵栀黄等中成药,以免加重腹泻或肾功能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