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疗一般适用于存在特定基因突变或分子靶点的癌症患者,如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具体适用性需结合患者病理类型及分子检测结果综合判断。
1、非小细胞肺癌
约30%的肺腺癌患者存在EGFR基因突变,此类患者可使用吉非替尼、奥希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于ALK基因重排患者,克唑替尼等靶向药物可使肿瘤明显缩小,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可达10个月以上。治疗前需进行组织或液体活检检测驱动基因状态。
2、HER2阳性乳腺癌
HER2蛋白过表达或基因扩增患者占乳腺癌的20%-25%。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可将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提升至90%。对于晚期患者,新型ADC药物如德喜曲妥珠单抗能延长总生存期至近30个月。治疗前需行免疫组化或FISH检测确认HER2状态。
3、结直肠癌
RAS野生型患者(约占50%)可从西妥昔单抗等EGFR抑制剂治疗中获益,联合化疗客观缓解率可达60%。对于BRAFV600E突变患者(约8%),康奈非尼联合西妥昔单抗方案已获批准。治疗前需检测KRAS/NRAS/BRAF基因状态。
4、慢性髓系白血病
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患者(95%以上)使用伊马替尼治疗,10年生存率可达85%-90%。对于耐药患者,二代药物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可克服多数耐药突变。需定期定量PCR监测融合基因拷贝数变化。
5、黑色素瘤
BRAFV600突变患者(约50%)对维莫非尼、达拉非尼等抑制剂敏感,客观缓解率可达50%-70%。PD-1抑制剂则适用于BRAF野生型患者。治疗前需进行基因检测明确突变类型。
建议患者在治疗前完善相关分子病理检测,包括NGS基因测序、免疫组化、FISH等。治疗方案需由肿瘤多学科团队根据检测报告、体能状态评分(PS)、合并症等因素综合制定。治疗期间应定期评估靶病灶变化及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