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过程中应对皮肤副作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皮肤护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感染预防以及生活习惯调整等。患者需根据皮肤反应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必要时及时就医处理。
1、皮肤护理
保持放疗区域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沐浴产品清洗,避免用力揉搓。清洗后可用不含酒精的保湿霜涂抹,如凡士林或医用保湿乳膏,缓解干燥脱屑。避免使用含香料、染料的护肤品,防止刺激皮肤。
2、药物治疗
若出现明显红斑、瘙痒,可遵医嘱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若发生放射性皮炎伴渗出,可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修复。合并感染时需局部涂抹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
3、物理治疗
急性期皮肤红肿灼热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局部冷敷,每次10-15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后期皮肤纤维化阶段可采用低频脉冲治疗或超声波治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4、感染预防
放疗后皮肤屏障功能减弱,需避免抓挠、撕脱皮屑。穿着宽松纯棉衣物,减少摩擦。皮肤破损处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后覆盖无菌纱布,出现脓性分泌物、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就诊。
5、生活习惯调整
严格防晒,外出时用衣物、遮阳伞物理遮挡。禁止使用热水袋、电热毯等热源接触照射区域。饮食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促进皮肤修复。
放疗期间应每日观察皮肤变化,记录反应程度。Ⅰ-Ⅱ级反应可通过上述措施居家护理,若出现Ⅲ级及以上反应(如溃疡面积>1.5cm、深部组织坏死)或持续加重的疼痛,需立即暂停放疗并联系主治医师。切勿自行使用偏方或强刺激性药物涂抹,以免加重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