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安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眼科

青光眼失明风险如何避免

青光眼失明风险如何避免

青光眼患者可通过定期检查、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日常护理等方式降低失明风险。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是延缓视功能损害的关键,需根据病情选择个性化干预措施。

1、定期检查

建议每3-6个月进行眼压测量、视野检查和视神经成像,40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做一次全面眼科检查。对于有家族史、高度近视等高危人群,需缩短随访间隔至1-2个月,通过动态监测房角结构变化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降眼压滴眼液,如前列腺素类药物(拉坦前列素)、β受体阻滞剂(噻吗洛尔)、碳酸酐酶抑制剂(布林佐胺)等。需注意两种及以上药物联用时,应间隔10分钟点眼。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期,需静脉输注甘露醇快速降压。

3、激光治疗

开角型青光眼可选择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改善房水循环,治疗过程无切口且可重复。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缓解后,需行周边虹膜激光切开术预防复发,术后房角开放度可增加20-30度。

4、手术治疗

药物控制不佳时,小梁切除术可使眼压降低8-12mmHg,术后需密切观察滤过泡状态。难治性青光眼可植入Ahmed引流阀,通过房水分流将眼压维持在12-15mmHg水平。近年来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创伤更小,适合早期患者。

5、日常护理

避免长时间低头、穿紧身衣领等可能升高眼压的行为,单次饮水量控制在200ml以内。保持情绪稳定,暗室停留不宜超过2小时,进行有氧运动时需避免倒立等特殊体位。建议每日22:00前入睡,保证7小时以上睡眠。

青光眼属于终身性疾病,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用降眼压药物。若出现虹视、剧烈眼痛伴头痛、视力骤降等症状,应立即到眼科急诊处理。建议建立个人眼健康档案,联合内分泌科控制血糖血压,通过综合管理可将失明风险降低60%-70%。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

常见药品

药企列表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