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的发生通常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机体免疫力下降以及接触传播等因素有关。该疾病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病毒进入人体后可长期潜伏并在特定条件下被激活,导致皮肤或黏膜出现疱疹样病变。
1、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分为HSV-1和HSV-2两种类型。HSV-1主要通过口腔分泌物传播,常引起口周疱疹;HSV-2多通过性接触传播,主要累及生殖器部位。病毒通过皮肤或黏膜微小破损侵入上皮细胞,在基底层细胞中复制并破坏宿主细胞,导致表皮内水疱形成。未被清除的病毒可沿神经轴索迁移至神经节内长期潜伏,形成持续感染状态。
2、机体免疫力下降
当人体因劳累、压力、感染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因素导致免疫功能降低时,潜伏在神经节内的病毒可再次活化。病毒沿神经纤维返回至原发感染部位的上皮细胞,引起复发性疱疹。此时病毒复制速度加快,局部炎症反应增强,皮肤可出现簇集性水疱伴灼热或刺痛感。
3、接触传播
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皮肤疱疹液、唾液或生殖道分泌物传播。与感染者接吻、共用餐具或发生无保护性行为时,病毒可能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新宿主。孕妇感染HSV-2后,还可能通过产道将病毒垂直传播给新生儿,引发新生儿疱疹。
出现疱疹反复发作或全身症状时,建议及时到皮肤科或感染科就诊。确诊后需遵医嘱规范使用抗病毒药物,同时避免搔抓皮损,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日常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加强锻炼以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