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骨扫描是一种通过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评估骨骼健康状况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用于检测骨骼代谢异常、肿瘤转移、感染或骨折等病变。其原理是将放射性示踪剂注入体内,通过特殊设备捕捉骨骼代谢活跃区域的信号,形成全身骨骼图像。
1、检查目的
全身骨扫描能够早期发现骨骼病变,尤其是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筛查具有较高敏感性。它可显示骨骼代谢异常区域,如骨肿瘤、骨髓炎、应力性骨折等,对于判断骨骼疾病的范围和活动程度具有重要价值,较X线检查能提前3-6个月发现骨代谢异常。
2、适用人群
该检查主要适用于癌症患者排查骨转移,如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易发生骨转移的肿瘤患者。同时对于不明原因骨痛、骨质疏松性骨折、代谢性骨病(如佩吉特病)以及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等情况也具有诊断价值。儿童骨骼发育异常患者需谨慎选择,需由专科医生评估必要性。
3、注意事项
检查前需去除金属物品,注射示踪剂后需等待2-4小时待药物分布。检查后建议多饮水加速放射性物质排出,24小时内避免接触孕妇和婴幼儿。哺乳期妇女应暂停哺乳24小时,检查后需将乳汁吸出丢弃。肾功能不全者可能影响显像剂排泄,需提前告知医生。
该检查的辐射剂量相当于一次胸部CT的1/3,属安全范围,但孕妇应避免。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影像学资料综合判断,若发现异常浓聚灶,通常需要进一步进行CT或MRI检查确诊。建议在核医学科医师指导下进行检查,并详细提供病史和既往检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