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骨疼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颈椎病、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等疾病原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疼痛持续或加重时需警惕病理性改变,避免延误治疗。
1、生理性原因
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或过度劳累可能导致脊椎周围肌肉劳损,引发局部酸痛。这种疼痛通常呈阵发性,改变体位或热敷后可缓解。例如长期伏案工作、搬运重物等行为都容易造成肌肉疲劳性疼痛。
2、颈椎病
颈椎退行性病变可能压迫神经根或椎动脉,表现为颈部及肩背放射性疼痛,可能伴随上肢麻木。该病常见于中老年群体,与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密切相关。患者可能需要通过颈椎牵引、理疗配合药物治疗。
3、强直性脊柱炎
这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和脊柱,早期表现为晨僵和夜间痛,活动后减轻。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脊柱强直畸形。确诊需结合HLA-B27检测和影像学检查,常用塞来昔布胶囊、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药物控制炎症。
4、骨质疏松
骨密度降低易引发椎体压缩性骨折,表现为突发性剧烈背痛,常见于绝经后女性及老年人。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需补充钙剂、维生素D,配合阿仑膦酸钠片等抗骨吸收药物。
5、外伤或感染
车祸、跌落等意外事故可能造成脊椎骨折,立即出现剧烈疼痛伴活动受限。结核性脊柱炎则表现为慢性疼痛伴低热、盗汗,需进行抗结核治疗。此类情况需及时进行CT或MRI检查确诊。
若疼痛超过2周不缓解或伴有发热、体重下降等症状,建议尽早就诊骨科或风湿免疫科。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正确坐姿,避免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适度进行游泳、瑜伽等脊柱拉伸运动,但急性疼痛期应限制剧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