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增生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骨关节病变,主要表现为骨组织异常增生形成骨刺或骨赘,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群。该疾病通常与关节老化、慢性劳损、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可能导致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1、定义与发病机制
骨质增生是骨骼边缘形成的骨性突起,常见于脊柱、膝关节等承重部位。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逐渐退化,骨骼为增加稳定性会出现代偿性增生。长期关节劳损、炎症刺激等因素会加速这一过程,导致骨赘压迫周围神经或软组织。
2、常见诱发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长、关节过度使用、不良姿势(如久坐弯腰)、超重肥胖以及关节外伤史。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的人群,关节磨损概率增加,更易出现骨质增生。
3、典型症状表现
患者常出现关节僵硬、活动时弹响、局部压痛等症状。颈椎增生可能引起头晕手麻,腰椎增生多导致坐骨神经痛,膝关节增生常伴随行走困难。严重时骨赘可能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发肢体麻木、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4、诊断与干预措施
X线、CT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骨赘位置和程度。治疗常采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配合超声波、红外线等物理治疗。严重病例可能需要关节镜清理术或人工关节置换。
日常应注意保持正确体态,避免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体重超标者需科学减重,建议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若出现持续性疼痛或神经压迫症状,应及时到骨科就诊,通过规范治疗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