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氧浓度的分级主要根据患者缺氧程度及病情需要调整,通常可分为低浓度、中等浓度以及高浓度吸氧三种类型。具体需结合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结果等指标综合判断。
1、低浓度吸氧(24%-40%)
适用于轻度缺氧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这类患者常存在二氧化碳潴留,低浓度吸氧可避免抑制呼吸中枢。氧流量一般控制在1-3L/min,通过鼻导管或普通面罩实现。
2、中等浓度吸氧(40%-60%)
主要用于中度缺氧情况,如肺炎、急性左心衰竭等导致的低氧血症。此时需使用储氧面罩或文丘里面罩,氧流量调整至4-6L/min,可有效提升肺泡氧分压,改善组织供氧。
3、高浓度吸氧(大于60%)
适用于严重缺氧状态,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一氧化碳中毒、心肺复苏等危急情况。常采用非重复呼吸面罩或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氧流量可达10-15L/min。但需注意连续高浓度吸氧不宜超过24小时,以防氧中毒。
实际治疗中需严格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SpO₂在94%-98%为宜(慢性肺病患者控制在88%-92%)。对于机械通气患者,应根据血气分析结果精确调节吸入氧浓度。医务人员需定期评估患者氧疗效果,及时调整给氧方案,避免过度氧疗导致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