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多由病原体感染、邻近器官炎症扩散、经期卫生不良等因素引起,需及时查明原因并治疗。
1、病原体感染
盆腔炎通常由细菌、支原体等微生物感染引发。常见病原体包括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可通过性接触或上行感染至盆腔,导致输卵管、卵巢等部位炎症。患者可能伴有下腹痛、发热等症状。一般需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多西环素片、甲硝唑片等药物治疗。
2、邻近器官炎症扩散
阑尾炎、腹膜炎等邻近组织炎症未及时控制时,炎症可能直接蔓延至盆腔。例如阑尾化脓穿孔时,脓液流入盆腔引发感染。此类情况需联合抗感染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片、阿奇霉素分散片、奥硝唑胶囊等,同时需处理原发病灶。
3、经期卫生不良
经期使用不洁卫生用品、性生活或盆浴时,外界病原体易侵入生殖道。子宫内膜剥脱形成的创面会增加感染风险,诱发子宫内膜炎并扩散至盆腔。患者可能出现经期延长、异味分泌物等症状。日常需保持外阴清洁,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头孢克肟颗粒等药物。
出现持续性下腹坠痛、异常阴道分泌物等情况时,建议尽早就医进行妇科检查及病原体检测。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严格按疗程用药,防止炎症转为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