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烧可以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降温、补液治疗、观察病情以及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具体处理方法需根据体温高低、精神状态等综合判断。
1、物理降温
当儿童体温未超过38.5℃且精神状态较好时,可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丰富部位,或使用退热贴辅助降温。注意避免采用酒精擦浴、冰袋冷敷等可能引起寒战的方法,同时减少衣物和被褥覆盖,保持室内通风。
2、药物降温
体温超过38.5℃或伴有明显不适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常用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布洛芬混悬滴剂等,需严格按照体重计算剂量,两次用药需间隔4-6小时。3个月以下婴儿发热需立即就医,不可自行用药。
3、补液治疗
发热会增加水分蒸发,应少量多次补充温水、口服补液盐或母乳。适当饮用鲜榨果汁、米汤等流质食物,既补充水分又提供能量。观察排尿情况,若4-6小时无排尿需警惕脱水。
4、观察病情
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频率及热型,注意是否伴随皮疹、呕吐、抽搐等异常表现。观察儿童精神状态,若持续哭闹、嗜睡或反应迟钝,即使体温不高也需重视。记录发热持续时间,普通病毒感染发热通常不超过3天。
5、及时就医
出现41℃以上超高热、发热超过72小时不退、热退后仍精神萎靡,或伴有惊厥、呼吸困难、囟门隆起等情况时,应立即前往儿科急诊。6个月以下婴儿发热、有热性惊厥病史或免疫缺陷患儿,建议尽早就医排查病因。
建议家长备好电子体温计和儿童专用退热药,发热期间每2-4小时测量体温。注意退热药不能预防热性惊厥,切勿超量使用。保持居室温度在24-26℃,穿着纯棉透气衣物。若患儿出现手脚冰凉等体温上升期表现,可适当保暖并轻柔按摩四肢促进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