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型肝炎是一种由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性疾病,通常以黄疸、乏力、尿黄等为主要表现。该病具有传染性,常见于甲型、乙型或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病原体主要为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及戊型肝炎病毒。这些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在肝细胞内复制,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胆红素代谢障碍,从而出现皮肤黄染、巩膜发黄等症状。患者常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上腹隐痛等消化道症状,部分病例可能出现发热。传播途径包括粪-口传播(甲肝、戊肝)和血液体液传播(乙肝),需通过血清学检测和肝功能检查确诊。
患者确诊后需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加重肝脏负担。治疗时可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抗病毒药物控制病毒复制,配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等保肝降酶药物。日常需注意饮食清淡,限制脂肪摄入,禁止饮酒及使用肝毒性药物。具有传染性的患者应实施隔离措施,接触者建议接种疫苗预防。若出现意识障碍或凝血异常,应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