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多壮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血液内科

凝血障碍是什么

凝血障碍是指血液凝固机制异常的一类疾病,可能由遗传因素、获得性疾病、药物影响或维生素缺乏等原因引起,常表现为异常出血、瘀斑等症状。

1、遗传性凝血障碍

常见类型包括血友病A(缺乏凝血因子Ⅷ)和血友病B(缺乏凝血因子Ⅸ),此类疾病与基因突变有关,患者自幼可能出现关节出血、深部组织血肿等。女性通常为携带者,男性更易出现临床症状,需通过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确诊。

2、获得性凝血障碍

肝硬化、重症肝炎等肝脏疾病会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长期胆道梗阻可能引起维生素K吸收障碍,影响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活化。此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会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引发全身性出血倾向。

3、药物相关凝血异常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发挥作用,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出血。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会干扰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加黏膜出血风险。化疗药物也可能损伤骨髓造血功能,导致凝血物质生成减少。

若出现反复鼻出血、牙龈渗血、皮下大片瘀斑或外伤后难以止血等症状,建议及时进行凝血四项、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方案,如血友病患者需定期输注凝血因子,药物性出血需调整用药方案,严重出血时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物质。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

常见药品

药企列表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