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可能是缺铁、维生素B12缺乏、失血过多、慢性疾病或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的。不同原因导致的贫血机制有所差异,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1、缺铁
铁元素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长期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需求增加时,会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硫酸亚铁片、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铁剂治疗。
2、维生素B12缺乏
长期素食、胃切除术后或自身免疫因素可能导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引发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舌炎、四肢麻木等症状,通常需注射维生素B12注射液或口服甲钴胺片进行治疗。
3、失血过多
月经量过多、消化道溃疡出血、痔疮出血等急慢性失血会造成红细胞大量丢失。对于月经过多者可使用氨甲环酸片,消化道出血患者需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联合止血治疗。
4、慢性疾病
慢性肾病、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这类贫血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可注射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改善贫血。
5、遗传因素
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等遗传性疾病因基因缺陷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异常。此类患者需定期输血,重度地中海贫血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
若出现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建议及时进行血常规、铁代谢、骨髓穿刺等检查。确诊后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切勿自行服用补血药物,避免掩盖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