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军平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如何安全通过肺部

为确保物质或操作安全通过肺部,通常需要在医疗操作规范、日常防护及专业指导下进行,避免对肺部组织造成损伤或感染。具体方法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常见措施如下:

1、医疗操作规范

进行气管插管、支气管镜检查等侵入性操作时,医护人员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使用一次性器械降低感染风险。操作前通过影像学定位(如CT或超声)明确路径,可减少对支气管黏膜的机械损伤。例如,支气管镜活检时应在可视范围内避开血管密集区。

2、避免吸入有害物质

日常需远离粉尘、化学气体及过敏原环境,从事高危职业者应佩戴N95口罩或正压呼吸器。吸烟者建议逐步戒烟,烟草焦油会破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增加慢性阻塞风险。室内可使用空气净化设备降低PM2.5浓度。

3、预防误吸

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进食时应保持坐位,选择糊状食物而非流质。脑血管病患者需进行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呛咳风险,必要时采用鼻饲管喂养。麻醉术后患者需头偏向一侧,待咽反射恢复后再进水。

4、呼吸功能训练

慢性肺病患者可通过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改善通气效率,使用呼吸训练器增强膈肌力量。术后患者需进行咳嗽排痰训练,每日2-3次有效咳嗽可预防分泌物滞留导致的肺炎。

5、定期监测评估

长期接触粉尘者应每年进行肺功能检查和胸部HRCT扫描。哮喘患者需每月监测峰流速值,过敏性肺炎患者需定期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侵入性操作后24小时内需观察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变化。

进行任何涉及肺部的医疗操作均需在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实施,如出现突发性胸痛、咯血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急诊处理。普通人群建议每年接种流感疫苗,65岁以上老年人可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增强防护。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

常见药品

药企列表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