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肾病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肾小球肾炎、药物性肾损伤以及尿路梗阻等。不同病因对应的治疗方式和预后存在差异,需及时明确具体诱因。
1、糖尿病肾病
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肾小球滤过功能,导致蛋白尿和肾功能下降。患者常伴有口渴、多尿等症状,需通过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确诊。治疗上需控制血糖,可遵医嘱使用二甲双胍缓释片、阿卡波糖片、胰岛素注射液等药物,延缓病情进展。
2、高血压肾病
血压持续升高会造成肾小动脉硬化,表现为夜尿增多和血肌酐升高。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诊断,常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等降压药物,同时需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3、肾小球肾炎
原发性或继发性肾炎均可损伤肾脏,常见血尿、水肿等症状。链球菌感染后肾炎需用青霉素治疗,而膜性肾病可能需要醋酸泼尼松片联合环磷酰胺片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必要时需行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
4、药物性肾损伤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可能引起间质性肾炎。患者用药后出现少尿时应立即停药,并检测尿β2微球蛋白等指标评估损伤程度。
5、尿路梗阻
肾结石、前列腺增生等疾病会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引发肾积水。超声检查可发现结石或占位性病变,需通过体外冲击波碎石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解除梗阻,防止肾功能不可逆损害。
若出现眼睑浮肿、尿液泡沫增多或血尿等症状,建议尽早就诊肾内科。日常需控制血压血糖、避免滥用肾毒性药物,每年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指标。治疗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医嘱调整用药方案,不可自行增减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