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腹泻常见于婴幼儿,可能与喂养不当、乳糖不耐受、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有关。这种情况多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且质地稀薄,但患儿精神状态和体重增长通常不受明显影响。若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就医排查病理性原因。
1、喂养不当
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若喂奶过量、过频或奶粉冲调过稀,可能导致肠道负担加重,进而引发腹泻。建议采取少量多次的喂养方式,每次喂奶后竖抱拍嗝,奶粉需按正确比例冲调。调整喂养方法后,多数患儿腹泻症状可在3-5天内缓解。
2、乳糖不耐受
部分婴幼儿体内乳糖酶分泌不足,无法完全分解母乳或配方奶中的乳糖,未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内发酵会产生气体和酸性物质,导致腹胀、肠鸣音活跃以及水样便。这种情况可尝试改用低乳糖配方奶粉,或在医生指导下补充乳糖酶制剂。
3、肠道菌群失调
新生儿肠道菌群建立初期,若受到抗生素使用、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可能导致有益菌数量减少,致病菌过度繁殖。表现为黄色或黄绿色稀便,可能带有奶瓣或黏液。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微生态。
家长需注意记录患儿每日排便次数、性状变化,同时观察是否有发热、哭闹不止、尿量减少等异常症状。若腹泻持续超过1周,或伴随体重不增、肛周皮肤红肿等情况,应及时到儿科就诊进行大便常规、乳糖耐受试验等检查。日常需注意奶瓶消毒、手部清洁等卫生措施,避免肠道感染加重腹泻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