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内镜下切除、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定期随访和病理检查等,具体方案需结合息肉大小、形态及病理结果选择。以下为常见处理方式:
1、内镜下切除
对于直径较小的良性息肉,通常可在肠镜下直接切除。常用方式包括高频电凝切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2、手术治疗
若息肉直径超过2厘米、基底较宽或存在癌变风险,可能需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切除病变肠段。术后需结合病理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
3、药物治疗
对于炎症性息肉或术后辅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控制肠道炎症,调节菌群平衡。
4、定期随访
腺瘤性息肉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建议术后每1-3年复查肠镜。若发现多发息肉或家族性息肉病史,需缩短复查间隔至6-12个月。
5、病理检查
所有切除的息肉均需进行病理活检,明确息肉性质。若确诊为癌变,需根据浸润深度决定是否追加根治性手术及放化疗。
发现肠息肉后应及时到消化内科或普外科就诊,避免盲目服用止血或泻药。术后需注意清淡饮食,避免剧烈运动。高危人群即使无症状,也应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和肠镜检查,实现早诊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