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儿科

什么是核黄疸

核黄疸是一种因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水平过高,导致胆红素沉积在脑组织基底核区域引发的严重疾病,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伤。该病常见于溶血性黄疸、感染或代谢异常等情况,需及时干预以避免脑损伤。

1、病因机制

核黄疸主要与未结合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有关。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当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时,脂溶性的胆红素易穿透屏障沉积在基底神经节、海马等部位,抑制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

2、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进行性加重的皮肤黄染、反应迟钝、角弓反张及高调哭声。部分患儿会出现吸吮无力、肌张力先增高后降低的阶段性改变,严重者可能出现惊厥、呼吸暂停等脑干功能障碍表现。

3、高危因素

母子血型不合(如ABO溶血、Rh溶血)、早产儿肝功能不成熟、先天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如Crigler-Najjar综合征)以及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均会增加核黄疸发生风险。

4、诊断依据

除典型临床表现外,需结合血清胆红素检测、经皮胆红素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检查。磁共振成像可见基底节区T1高信号,是特征性影像学改变。

5、干预措施

蓝光照射可促进胆红素异构化排出,严重者需换血治疗。苯巴比妥可诱导肝酶活性,白蛋白能结合游离胆红素。治疗需在出现早期神经症状前实施,超过治疗窗的病例预后较差。

新生儿出生后应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曲线,特别是早产儿及存在溶血风险的婴儿。若发现黄疸进展迅速、出现嗜睡或喂养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评估。规范的围产期管理和及时的光疗干预能有效预防核黄疸发生。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

常见药品

药企列表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