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退烧一般可选择大椎穴、曲池穴、合谷穴、外关穴等部位进行,但需根据发热原因在医生指导下操作。艾灸作为中医外治法,对于风寒引起的低热可能有一定辅助作用,但高热时不宜盲目使用。
1、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退热常用穴位。此穴为诸阳之会,艾灸可激发阳气、驱散寒邪,对于外感风寒导致的恶寒发热,配合发汗治疗可能帮助体温调节。操作时需注意保持距离,避免烫伤皮肤。
2、曲池穴屈肘时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属手阳明大肠经。该穴位具有疏风解表、清热和营的作用,对于伴有咽喉肿痛、大便干结的发热症状,艾灸此穴可能辅助改善机体免疫状态。建议每次灸治不超过15分钟。
3、合谷穴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偏食指侧,是重要的清热穴位。对于风热感冒初期出现的低热、头痛症状,温和灸此穴可能帮助缓解症状。但体温超过38.5℃时不建议单独依赖艾灸退热。
4、外关穴前臂背侧腕横纹上2寸,属手少阳三焦经。此穴通阳维脉,对调节体表温度有特殊作用,尤其适用于伴有头痛、耳鸣的发热患者。艾灸时可配合大椎穴交替使用。
进行艾灸退烧前需明确发热原因,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高热应及时就医。艾灸过程中出现面色潮红、心慌等不适应立即停止,糖尿病患者、皮肤破损者及幼儿慎用此法。若体温持续不退或伴随意识改变,需立即前往医院急诊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