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平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科

针灸补泻手法有哪些

针灸补泻手法主要包括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以及开阖补泻等。这些手法通过不同的操作方式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

1、提插补泻

该手法通过针体的上下运动实现补泻效果。补法操作时,医生会将针体缓慢刺入穴位后快速提起,强调重插轻提以增强补益作用;泻法则相反,采用快速进针后缓慢退针的方式,通过重提轻插来疏导邪气。其原理基于调节经气运行速度,促进局部气血充盈或排出病邪。

2、捻转补泻

主要通过旋转针体角度和频率实现补泻。补法采用顺时针小幅度(180度以内)缓慢捻转,刺激强度较轻;泻法则以逆时针方向进行大幅度(360度以上)快速旋转,产生较强的刺激量。这种手法通过不同方向的机械刺激影响经气运行方向,适用于虚实夹杂的病症。

3、迎随补泻

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进行操作。补法时顺经脉走向进针,如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时向指尖方向刺入;泻法则逆经脉方向进针。这种手法通过顺应或逆反气血自然流动趋势来调节经气盛衰,需准确掌握十四经的循行路线。

4、呼吸补泻

将针刺与患者呼吸节律相结合。补法在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借助人体自然呼吸的升浮沉降之气来补益正气;泻法则在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利用呼吸运动增强泻邪效果。这种手法常用于胸腹部穴位治疗。

5、开阖补泻

通过出针时是否按压针孔实现补泻。补法在缓慢出针后立即按压针孔,防止正气外泄;泻法在快速出针后不按压,甚至摇大针孔促使邪气排出。这种手法主要应用于治疗结束后巩固疗效,需根据患者体质把握按压力度。

具体操作时应由专业针灸医师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苔等辨证结果选择合适手法。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晕针、滞针等情况,需在具备急救条件的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孕妇、出血性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应提前告知医生身体状况。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

常见药品

药企列表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