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证型选择相应方法,常见证型包括湿热蕴肤、脾虚湿蕴、血虚风燥等。不同证型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存在差异,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辨证施治。
1、湿热蕴肤证
患者皮损以红斑、丘疹、水疱为主,渗出明显,伴瘙痒剧烈、口苦尿黄等症状。治疗以清热利湿止痒为主,常用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等方剂,可配伍黄芩、苦参、白鲜皮等中药。若渗出严重,可外用马齿苋、黄柏煎汤湿敷。
2、脾虚湿蕴证
病程较长,皮损暗淡,渗液清稀,伴纳呆便溏、神疲乏力等脾虚症状。治疗侧重健脾除湿,方选除湿胃苓汤加减,常用白术、茯苓、陈皮等健脾化湿药物,可配合参苓白术散调理脾胃功能。
3、血虚风燥证
常见于慢性湿疹,皮肤干燥脱屑、肥厚皲裂,夜间痒甚。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散,常配伍当归、生地黄、胡麻仁等养血润肤之品。外用可选用紫草油、黄连膏等润肤止痒制剂。
外治法常选用复方黄柏液涂剂湿敷渗出处,青黛散麻油调敷糜烂面,三黄洗剂外搽红斑部位。治疗期间需注意避免搔抓,忌食海鲜、辛辣等发物,保持皮肤清洁湿润。建议定期复诊调方,急性发作期可配合刺络拔罐等疗法增强疗效,病程超过2周未缓解者需重新评估辨证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