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癣在医学上称为体癣,主要是由真菌感染、皮肤屏障受损及环境潮湿等因素引起的皮肤疾病。该病具有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或共用物品传播,需及时治疗避免扩散。
1、真菌感染
体癣主要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这类真菌喜好温暖潮湿的环境,可侵入皮肤角质层并繁殖,导致局部出现环状红斑、脱屑和瘙痒。患者的衣物、毛巾或与感染者皮肤接触都可能成为传播途径。
2、皮肤屏障受损
皮肤存在微小伤口、擦伤或原有湿疹等炎症时,局部防御功能下降,真菌更易定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也会削弱皮肤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此类患者皮损常呈多发性,边界清晰并伴随丘疹或水疱。
3、环境因素
长期处于湿热环境、出汗过多或穿着不透气衣物的人群易发病。潮湿条件利于真菌孢子存活,尤其在腹股沟、腋窝等皮肤皱褶部位更易滋生。集体生活场所如宿舍、健身房等公共区域也可能造成交叉感染。
体癣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联苯苄唑乳膏、硝酸咪康唑乳膏等抗真菌药物,严重时可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日常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患处,衣物应高温消毒并与他人分开清洗。若皮损范围持续扩大或出现渗液,建议及时到皮肤科进行真菌镜检和伍德灯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