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熬煮的时间通常根据药物类型和治疗目的有所不同,一般需要20~60分钟不等。具体时间可能受药材性质、医生建议以及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建议遵医嘱调整。
1、解表类药物
解表类药物多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或风热,质地较轻,煎煮时间不宜过长。头煎通常煮沸后继续煎煮10~15分钟即可,二煎可适当缩短至5~10分钟。这类药物如麻黄、桂枝等,久煎可能使挥发性成分流失,影响发汗解表的效果。
2、补益类药物
补益类中药如人参、黄芪、熟地黄等,质地较为厚重,有效成分需充分溶出。头煎建议煎煮30~40分钟,二煎可延长至20~30分钟。煎煮时宜用文火慢熬,使药材中的多糖、皂苷等成分充分释放,以达到补气养血的功效。
3、其他类药物
矿物类或贝壳类中药如龙骨、牡蛎等,需先煎20~30分钟后再与其他药物同煎。部分有毒性的药物如附子,需久煎1小时以上以降低毒性。后下类药物如薄荷、砂仁等,应在其他药物煎好前5分钟加入。
煎煮中药时建议使用砂锅或陶瓷锅,避免金属器皿影响药效。煎药水量以浸没药材2~3厘米为宜,先用武火煮沸后转文火。完成煎煮后应及时滤出药液,避免有效成分被回吸。具体煎煮方法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同配伍和病症可能存在个性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