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屎在医学上称为耵聍,是由外耳道皮肤腺体分泌物、脱落表皮及外界灰尘等混合形成的蜡状物质。其成分主要包括皮脂、脂肪酸、胆固醇以及少量矿物质,可分为干性和油性两种类型,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阻挡异物及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
1、组成与形成
耳屎主要由外耳道的皮脂腺和耵聍腺分泌的油脂类物质,结合脱落的角质细胞、毛发以及外界进入的灰尘颗粒组成。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具有润滑作用,耵聍腺分泌的耵聍呈弱酸性,可抑制细菌和真菌滋生。由于遗传因素影响,亚洲人多为干性碎屑状,而欧洲、非洲人群常见油性黏稠状耳屎。
2、生理功能
耳屎形成的粘性屏障可有效拦截沙尘、昆虫等异物进入耳道深部。其含有的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成分能破坏细菌细胞壁,降低感染风险。同时,耳屎可维持外耳道弱酸性环境,防止真菌过度繁殖。对于外耳道皮肤,耳屎起到类似“护肤霜”的作用,避免干燥脱屑引起的瘙痒。
3、正确清理方法
健康状态下耳屎会随咀嚼、说话等下颌运动自然排出,无需特殊清理。若出现耳道瘙痒或听力下降,可用湿润棉球轻轻擦拭耳道口,切忌使用棉签深入掏挖以免将耳屎推入深处。对于凝结成块的耵聍栓塞,需由耳鼻喉科医生使用专业器械或3%碳酸氢钠溶液软化后取出,避免自行处理导致鼓膜损伤。
日常应注意保持外耳道干燥,洗澡时可用棉球堵塞耳道防止进水。若出现耳闷胀感、耳鸣或听力明显减退,应及时就医检查。对于油性耳屎体质者,建议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专业耳道清洁,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清理破坏耳道自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