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一般分为脑颅、面颅和听小骨三个部分。脑颅位于后上方,主要容纳并保护脑组织;面颅位于前下方,构成面部轮廓;听小骨位于中耳内,参与声音传导。以下是具体说明:
1、脑颅
脑颅由8块骨构成,包括额骨、顶骨、枕骨、颞骨、蝶骨和筛骨。这些骨骼通过骨缝紧密连接,形成近似球形的颅腔结构。额骨构成前额,顶骨位于颅顶两侧,枕骨形成后颅窝保护小脑,颞骨内部容纳听觉及平衡器官,蝶骨和筛骨则参与构成颅底及鼻腔顶部。
2、面颅
面颅由15块骨组成,包括成对的上颌骨、颧骨、鼻骨、泪骨、腭骨、下鼻甲,以及单一的下颌骨、犁骨和舌骨。上颌骨支撑面部中央,颧骨形成面颊突出,下颌骨是唯一可活动的颅骨,参与咀嚼和语言功能。这些骨骼共同构成眼眶、鼻腔和口腔的结构基础。
3、听小骨
每侧中耳内包含3块听小骨,分别为锤骨、砧骨和镫骨,左右共6块。它们是人体最小的骨骼,通过关节连接形成传导链,将声波从鼓膜传递至内耳。镫骨底板的振动可刺激耳蜗内的液体产生听觉信号。
若出现颅骨外伤、畸形或听力异常等情况,建议及时进行CT或X线检查。日常生活中需注意头部防护,避免剧烈撞击,出现头痛、眩晕或听力下降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