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其发病主要与病原体感染、传播途径以及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当人体皮肤黏膜存在破损时,接触感染者体液或血液可能导致感染。
1、病原体感染
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致病菌,具有强侵袭性,可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侵入人体。感染后螺旋体在局部繁殖形成硬下疳,随后经淋巴系统扩散至全身,引发二期梅毒皮疹、黏膜损害等症状。确诊需通过血清学检测如TPPA、RPR等。
2、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是最主要途径,占95%以上。其次是血液传播,如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共用针具。母婴垂直传播可导致胎儿先天性梅毒,表现为骨骼畸形、神经性耳聋等。
3、诱发因素
多个性伴侣、无保护性行为等高风险性行为会显著增加感染概率。艾滋病患者因免疫缺陷更易感染且病情进展迅速。局部皮肤破损如生殖器溃疡、肛周裂隙等为病原体入侵提供通道。
早期梅毒可通过规范治疗达到临床治愈,一般遵医嘱使用苄星青霉素、头孢曲松钠或多西环素等药物。患者及性伴侣需同时接受治疗,治疗期间避免性接触。若出现硬下疳、全身皮疹等可疑症状,应及时到皮肤性病科就诊并进行血清学筛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等不可逆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