疤痕组织的形成主要与皮肤损伤深度、炎症反应强弱以及个体体质差异等因素有关。当皮肤受到深层损伤时,机体启动修复机制,胶原蛋白过度沉积导致疤痕产生。
1、皮肤损伤深度
若损伤仅累及表皮层,通常可通过表皮细胞再生修复而不留疤痕;但若伤及真皮层及以下,成纤维细胞会大量增殖并分泌胶原纤维进行修复。例如烧伤、手术切口等深部创伤,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形成疤痕组织。日常需及时清创消毒,避免伤口感染加重损伤。
2、炎症反应过度
伤口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过程中,若炎症反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会刺激成纤维细胞过度活化。临床常见于反复感染的伤口,如痤疮挤压后继发感染形成的凹陷性疤痕。治疗时可外用硅酮凝胶抑制增生,或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减轻炎症。
3、个体体质因素
瘢痕体质者因TGF-β等生长因子分泌异常,真皮层修复调控失衡,易形成增生性疤痕或瘢痕疙瘩。此类人群即使轻微损伤如疫苗接种,也可能在胸部、肩部等张力较大部位出现隆起性疤痕。可通过压迫疗法联合放射治疗干预,必要时行疤痕切除术。
出现疤痕后应避免搔抓刺激,早期使用硅胶贴片可改善疤痕质地。对于影响功能的挛缩性疤痕或伴有疼痛瘙痒的症状,建议到皮肤科就诊,通过点阵激光、疤痕内药物注射或手术松解等综合治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