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体温症是指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的病理状态,可能由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环境、代谢异常或某些疾病引起。这种情况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紊乱,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需要及时医疗干预。
低体温症的发生与产热减少、散热增加或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有关。常见诱因包括严寒环境暴露、酗酒导致的血管扩张、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以及严重烧伤患者皮肤屏障受损。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32-35℃)、中度(28-32℃)和重度(低于28℃)。临床表现随体温下降呈现渐进性变化,初期出现寒颤、心率加快,中期出现意识模糊、言语不清,重度患者可能出现心室颤动、瞳孔散大等危象。
预防低体温症需注意环境温度管理,寒冷天气外出应穿戴保暖衣物。避免长时间冷水浸泡,水上活动需穿戴专业防护装备。慢性疾病患者应定期监测体温,糖尿病患者需注意低血糖诱发风险。若发现他人出现寒颤停止、反应迟钝等警示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期间可采取被动复温措施,如更换干燥衣物、包裹保温毯,切忌用热水直接冲洗或饮酒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