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时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液等方法帮助退烧,若体温持续升高或伴有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常见退烧方法包括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液治疗、抗感染治疗以及就医处理等。
1、物理降温
常用方法包括温水擦浴、冰袋冷敷等。温水擦浴时可用32-34℃的毛巾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通过水分蒸发带走体表热量。冰袋冷敷需用毛巾包裹后放置于额头或腋下,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引起冻伤。
2、药物退热
体温超过38.5℃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混悬液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调节体温中枢,但需注意用药间隔至少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避免过量引发肝肾损伤。
3、补液治疗
发热会导致水分蒸发加速,建议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维持电解质平衡。适当饮用鲜榨果汁可补充维生素C,但需避免含糖量过高的饮料加重代谢负担。
4、抗感染治疗
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克肟胶囊、阿莫西林胶囊等。病毒感染通常采用对症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时才需联合用药,严禁自行滥用抗生素。
5、就医处理
若体温持续超过39.5℃、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或发热超过3天不缓解,需立即就诊。儿童出现热性惊厥、老年患者伴随基础疾病,或孕妇发热超过38℃时,应优先选择医院急诊处理。
退烧过程中需定时监测体温变化,避免过度捂汗导致脱水。用药前需仔细阅读说明书,有消化道溃疡史者慎用布洛芬,G6PD缺乏症患者禁用复方氨基比林等药物。若采取退烧措施后仍反复发热,建议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