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炎的发生通常与感染、外伤、自身免疫性疾病、眼表疾病以及接触镜使用不当等因素有关。具体病因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1、感染
细菌、病毒或真菌等病原体侵入角膜组织是常见诱因。例如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多见于角膜损伤后,单纯疱疹病毒易引起复发性角膜炎,曲霉菌感染常见于农作物划伤眼部后。患者常伴随眼痛、畏光、分泌物增多等症状,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阿昔洛韦滴眼液或那他霉素滴眼液等药物治疗。
2、外伤
异物刺入、化学物质灼烧或紫外线照射可直接破坏角膜上皮屏障。电焊工未佩戴护目镜时易发生电光性眼炎,农业工作者被植物枝叶划伤角膜后可能继发感染。此类损伤需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滴眼液。
3、自身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疾病可能引发免疫性角膜炎。患者除眼部充血、视力下降外,常伴有全身关节肿痛、口干等症状。治疗需联合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和全身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片。
4、眼表疾病
严重干眼症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时,角膜长期处于干燥状态易继发炎症。睑缘炎患者睫毛根部寄生的螨虫可能引发周边角膜炎。此类病例需长期使用人工泪液,并配合茶树油湿巾进行睑缘清洁。
5、接触镜使用不当
连续佩戴隐形眼镜超过12小时、镜片清洁不彻底或使用过期护理液,均可能引起微生物滋生。临床常见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溃疡,起病急骤且进展迅速。建议每日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并定期更换镜片护理盒。
出现眼红、疼痛、视力模糊等症状时应立即停用接触镜,避免揉搓眼睛。建议及时到眼科进行角膜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等检查,确诊后遵医嘱使用抗感染药物。治疗期间需严格保持眼部卫生,定期复查角膜修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