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的中药组方需要根据具体证型辨证选择,常见类型包括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气血虚弱型、肝肾亏虚型等,常用方剂有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八珍汤、调肝汤等。此外,部分中成药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1、气滞血瘀型
膈下逐瘀汤是代表方剂,由桃仁、红花、当归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血暗紫有血块等症状。若伴有乳房胀痛,可配伍柴胡等疏肝理气药材。
2、寒凝血瘀型
少腹逐瘀汤适用于小腹冷痛、得温痛减的患者,方中含小茴香、干姜、肉桂等温经散寒药物,配合当归、川芎活血化瘀,可改善经期畏寒、血块排出不畅等情况。
3、气血虚弱型
八珍汤由四君子汤合四物汤组成,含党参、白术、熟地黄等补益气血的药物,适合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经血色淡质稀、伴有乏力头晕的气血不足型痛经。
4、肝肾亏虚型
调肝汤以山茱萸、巴戟天、枸杞子等滋养肝肾药物为主,配伍当归、白芍养血调经,常用于经后腰酸腿软、经量偏少的患者,具有补益精血的功效。
5、中成药应用
元胡止痛片可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艾附暖宫丸适合寒凝血瘀证;乌鸡白凤丸对气血两虚兼肾虚者较适宜。具体用药需结合舌脉辨证,避免自行选择。
中药治疗痛经需由中医师根据月经周期、疼痛性质、伴随症状等进行整体辨证。患者用药期间需忌食生冷,注意腹部保暖,若服药后疼痛无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复诊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