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宇飞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感染科

乙肝病毒是什么?

乙肝病毒是一种属于嗜肝DNA病毒科的病原体,主要攻击肝脏并引发乙型肝炎。该病毒可通过血液、母婴或性接触传播,感染后可能引发急性或慢性肝炎,长期感染可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以下是关于乙肝病毒的具体分析:

1、结构特征

乙肝病毒由包膜和核心颗粒组成,包膜含有表面抗原(HBsAg),核心颗粒包含病毒DNA和核心抗原(HBcAg)。病毒进入肝细胞后,利用宿主机制复制DNA,导致肝细胞损伤。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具、输血)、母婴垂直传播(分娩时接触母体血液)以及性接触传播。日常接触如共餐、拥抱不会传染。

3、感染表现

急性感染可能出现乏力、黄疸、肝区疼痛等症状;约5%-10%成人感染者会发展为慢性肝炎,表现为持续肝功能异常,部分患者会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4、检测方法

血清学检测包括乙肝五项(HBsAg、HBsAb、HBeAg等),可判断感染状态和免疫情况。病毒DNA定量检测能评估病毒复制活跃度,肝功检查辅助判断肝脏损伤程度。

5、预防措施

接种乙肝疫苗是核心预防手段,全程接种后抗体阳性率可达95%以上。高危人群需定期检测,感染者应避免饮酒,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需严格遵医嘱。

若存在暴露风险或疑似感染,应及时进行血清学筛查。慢性乙肝患者需每3-6个月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和肝脏超声,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

常见药品

药企列表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