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通常采用中药方剂、中成药、针灸疗法、穴位贴敷以及日常调理等方法,需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辨证施治。
1、中药方剂
中医认为该病与肝胆湿热、气滞血瘀有关,常选用茵陈蒿汤加减以清热利湿退黄,或柴胡疏肝散调理肝气郁结。对于瘀血阻络者,可能配伍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改善肝脏微循环。具体用药需由中医师根据舌脉变化调整君臣佐使。
2、中成药
临床常用胆宁片疏肝利胆,茵栀黄颗粒清热解毒,大黄利胆胶囊促进胆汁排泄。这些成药多含茵陈、栀子、大黄等成分,具有调节胆汁代谢的作用,但需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3、针灸疗法
选取阳陵泉、太冲、肝俞等穴位进行针刺,可调节肝胆经气,每次留针20-30分钟。配合艾灸足三里能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有助于改善腹胀、纳差等伴随症状。
4、穴位贴敷
将活血化瘀中药研磨后敷贴于期门、日月等穴位,通过透皮吸收发挥局部治疗作用。这种方法适合不耐受口服药物的患者,但需注意皮肤过敏反应。
5、日常调理
建议低脂饮食,适量食用山楂、陈皮等健脾消食之品,避免油腻食物加重胆汁淤积。保持情绪舒畅,规律作息,配合八段锦等传统功法锻炼,有助于肝气调达。
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严重胆道梗阻或感染患者需及时结合西医治疗。中药使用需严格遵循辨证论治原则,避免自行长期服用苦寒伤胃之品,建议在正规中医院肝病科系统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