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平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科

内热外寒是怎么回事?

内热外寒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证候,通常表现为体表怕冷、四肢不温,同时伴有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小便黄赤等内热症状。这种情况可能与外感风寒、体内积热、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需根据具体表现辨证分析。

1、外感风寒

当人体感受外界寒邪时,寒邪束缚体表,导致卫阳之气被郁遏,无法正常温煦体表,从而出现怕冷、无汗等症状。若患者素体阳气较盛,或寒邪久留化热,则可能形成外寒未解、内热已生的状态,表现为发热、咽痛与恶寒并见。

2、体内积热

长期肺胃热盛、肝火亢盛或阴虚火旺等体质人群,体内原本存在热邪。当突然受寒时,体表阳气被遏,内在热邪无法正常发散,可能出现鼻塞流清涕伴口舌生疮、大便干结等症状,常见于慢性咽炎、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合并感冒时。

3、饮食不当

过量摄入辛辣油腻食物或温补药材,易使脾胃积热。若此时外感寒邪,可形成外寒内热证候,典型表现为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消化不良症状,同时伴畏寒、头痛等表寒现象,常见于饮食不节后着凉的人群。

出现此类症状时,建议避免自行服用清热或散寒药物,以免加重寒热错杂的情况。日常需注意适时增减衣物防寒,饮食宜清淡,适量饮用温水。若出现高热不退、寒战明显或持续三天以上症状未缓解,应及时到中医科就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后,遵医嘱使用解表清里类方剂调理。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

常见药品

药企列表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