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法需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一般包括抗感染治疗、对症治疗、支持治疗以及必要时的外科干预。及时规范的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并降低后遗症风险,但疾病本身仍可能危及生命,需高度重视。
1、抗感染治疗
针对病原体选择敏感药物是治疗核心。细菌感染常用头孢曲松、万古霉素、美罗培南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可选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真菌感染需使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等抗真菌药。治疗过程中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
2、对症治疗
颅内压增高时使用甘露醇、高渗盐水等脱水剂;癫痫发作时应用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等抗癫痫药物;高热患者需物理降温或使用布洛芬等退热药物,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支持治疗
重症患者需进入ICU监护,呼吸功能不全者给予机械通气。营养支持包括肠内营养剂或静脉输注氨基酸、脂肪乳等。定期进行腰椎穿刺监测脑脊液指标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4、外科干预
对于脑脓肿、硬膜下积脓等局灶性感染,需行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或开颅手术清除病灶。脑室炎患者可能需脑室外引流,术后持续抗生素灌注冲洗。
5、并发症处理
脑积水患者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认知功能障碍者进行康复训练。长期随访中需监测听力、视力等神经系统功能,及时发现迟发性后遗症。
出现头痛、发热、意识障碍等疑似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在严格监测下完成至少2-4周的静脉抗生素治疗。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和脑脊液分析,切忌自行减量或停药。恢复期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运动加重颅内压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