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平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科

中医湿热是什么意思?

湿热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证候,指湿邪与热邪相互结合侵袭人体引发的病理状态,常见于脾胃、肝胆以及下焦等部位。其形成与饮食不节、环境潮湿、情志不畅等因素密切相关。

1、脾胃湿热

长期过食肥甘厚味或酗酒会导致湿热蕴结于脾胃,患者可能出现脘腹胀满、食欲减退、大便黏滞不爽等症状。湿性黏腻与热邪胶着,使得脾胃运化功能受阻,食物难以正常消化吸收。

2、肝胆湿热

情志抑郁或外感湿热之邪易导致肝胆疏泄失常,常见右胁胀痛、口苦咽干、目睛发黄等表现。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可引发黄疸,这类证候常见于急性肝炎、胆囊炎等疾病。

3、下焦湿热

湿热下注膀胱或胞宫时,多表现为小便短赤灼痛、带下黄稠异味、阴部湿疹瘙痒等。湿热蕴结下焦会影响水液代谢,造成局部炎症反应,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妇科炎症等病症。

日常应注意避免久居潮湿环境,减少油腻辛辣食物摄入,保持规律作息。湿热体质者可适量食用赤小豆、薏苡仁等利湿食材,若出现明显不适建议到正规中医医疗机构辨证施治,切勿自行服用清热祛湿类药物。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

常见药品

药企列表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