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等级一般根据术中污染风险及术后感染概率进行划分,通常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四个级别。这种分类有助于指导术后抗感染治疗和伤口护理。
1、Ⅰ类(清洁切口)
指在无菌条件下完成的切口,手术未涉及炎症区域,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自然通道。例如甲状腺切除术、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等。此类切口感染风险低,通常无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后以定期换药、保持清洁为主。
2、Ⅱ类(清洁-污染切口)
指手术涉及自然通道但内容物无明显污染的情况,如择期胃肠手术、胆道手术等。此类切口存在一定污染风险,术后可能需短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同时需加强伤口观察和护理。
3、Ⅲ类(污染切口)
包括开放性新鲜伤口、术中胃肠道内容物明显溢出、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手术等情形,如肠梗阻肠管坏死切除术。此类切口感染风险较高,需彻底清创并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必要时需延迟缝合。
4、Ⅳ类(感染切口)
指已经存在化脓性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切口,如阑尾穿孔脓肿切开引流术。此类切口需充分引流,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伤口多采用开放处理或二期缝合。
术后应严格按照切口等级进行分级护理,观察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若出现异常疼痛、发热或分泌物增多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处理。具体治疗方案需由医生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不建议自行使用消毒剂或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