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蛉叮咬可能导致多种疾病,主要包括皮肤利什曼病、内脏利什曼病以及黏膜皮肤利什曼病等。这些疾病通常与白蛉体内携带的利什曼原虫感染相关,具体症状和严重程度因寄生虫种类及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1、皮肤利什曼病
白蛉叮咬后,利什曼原虫侵入皮肤引发局部病变。典型症状为叮咬部位出现红色丘疹,逐渐发展为溃疡并伴有结痂。患者可能伴随淋巴结肿大或低热。治疗时一般可遵医嘱使用葡萄糖酸锑钠注射液、两性霉素B脂质体或巴龙霉素软膏等药物进行抗寄生虫治疗。
2、内脏利什曼病
当杜氏利什曼原虫通过白蛉叮咬进入人体后,主要侵袭肝脾等内脏器官。患者会出现长期发热、肝脾肿大、贫血及体重下降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临床上常用米替福新胶囊、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联合葡萄糖酸锑钠进行治疗。
3、黏膜皮肤利什曼病
巴西利什曼原虫感染可能导致鼻咽部黏膜受损,初期表现为皮肤溃疡,后期可能出现鼻中隔穿孔或口腔黏膜破坏。除抗寄生虫药物外,严重病例需进行手术修复受损组织,常用药物包括喷他脒羟乙磺酸盐和巴龙霉素。
被白蛉叮咬后若出现持续发热、皮肤溃烂或内脏器官相关症状,建议及时至感染科或寄生虫病专科就诊。日常需做好防虫措施,在疫区活动时使用驱虫剂并穿着长袖衣物,避免搔抓叮咬部位以防继发感染。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循医嘱完成药物疗程,定期复查寄生虫抗体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