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虫病是由蛲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多见于儿童。蛲虫成虫通常寄生于回盲部,雌虫夜间移行至肛门周围产卵,导致局部瘙痒等症状,可通过接触传播或食入虫卵感染。
蛲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感染者因肛门瘙痒抓挠后,虫卵可能附着在手指或指甲缝中,若未及时洗手,可通过污染食物、玩具等传播给他人。此外,蛲虫卵在适宜环境下可存活2-3周,可能通过吸入飞扬的虫卵导致感染。典型症状为夜间肛门及会阴部剧烈瘙痒,可能伴有睡眠不安、磨牙、腹痛等表现,长期反复感染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诊断蛲虫病常采用透明胶纸法,在清晨排便前粘贴肛门周围皮肤采集虫卵镜检。治疗需遵医嘱使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片等驱虫药物,家庭成员需同步治疗以阻断传播。日常应注意剪短指甲、饭前便后洗手、勤换内衣裤,并对衣物、床单进行沸水烫洗或阳光暴晒,保持环境清洁。若儿童出现持续肛门瘙痒或睡眠障碍,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