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球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可能引发尿路感染、腹腔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以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疾病。其致病性通常与患者免疫力下降、侵入性操作或菌群紊乱有关。
1、尿路感染
肠球菌可通过尿道逆行感染膀胱或肾脏,常见于留置导尿管或尿路结构异常者。典型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严重时可出现血尿或腰痛。一般可遵医嘱使用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呋喃妥因等药物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2、腹腔感染
在肠道手术后或腹膜炎患者中,肠球菌可能通过受损的肠道屏障侵入腹腔,引起局部脓肿或腹膜炎。患者常伴有发热、腹部压痛等症状。临床常用头孢曲松联合甲硝唑,或根据情况选择利奈唑胺进行抗感染治疗。
3、败血症
肠球菌入血后可能引发全身性感染,多见于中心静脉置管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患者可出现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等脓毒症表现。治疗需及时使用敏感抗生素,如达托霉素或替考拉宁,并积极去除感染源。
4、心内膜炎
肠球菌通过血液播散至心脏瓣膜,易发生在有心脏基础病变或人工瓣膜患者中。特征性症状包括心脏杂音、瘀点及栓塞表现。治疗通常需要长疗程青霉素联合庆大霉素,必要时需进行瓣膜修复手术。
5、皮肤软组织感染
糖尿病足或外伤创面可能继发肠球菌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化脓或坏死。除局部清创处理外,可选用奎奴普丁/达福普汀或替加环素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若出现持续发热、感染部位红肿热痛或全身中毒症状,建议及时到感染科就诊。临床治疗需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避免滥用药物导致耐药性增加。多重耐药肠球菌感染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